观众心中“活着欢”——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的故事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6-11-24浏览次数:633

        人物名片:何祚欢,国家一级演员,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、湖北省文联副主席、湖北省曲协副主席、武汉市文联副主席、武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。其发表出版作品700余万字。湖北省首届文艺明星,武汉地区两届十佳演员。由其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《养命的儿子》获文华奖、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长篇评书《杨柳寨》获全国优秀曲艺(南方片)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,短篇评书《挂牌成亲》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,短篇评书《丑人李富生》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。
一个城市拥有能给老百姓带来无尽欢笑的艺术家,无疑是一种幸福。
        武汉人将何祚欢亲切称为“活着欢”,对他们来说,听何祚欢的评书,是获取欢乐和了解江城民俗的精神享受。
        今年6月11日至13日,70岁的何祚欢在江滩大舞台亮相,连续三天免费为观众讲评书。第一天演出的是新节目《变迁》,从三镇建制说到张之洞督鄂,从当年的汉口一条街说到今天的酒驾。何祚欢纵横捭阖,轶闻琐事信手拈来。虽然当天下着雨,但台上说得热火朝天,台下数千名观众听得不亦乐乎。
        何祚欢出生于老武汉的汉正街,其父母一向鼓励家中孩子多读书。他从小爱阅读、爱文艺,四五岁时就偷偷省下早饭钱,在家附近的哑巴书摊租书,或在说书摊子旁听书。“爱玩”的何祚欢从江城民间汲取了无穷无尽的艺术养分,造就了他的多才多艺:会拉二胡、京胡,还会吹箫;说过相声,说过快板,也唱过大鼓。看的书也杂,文学艺术、科普读物、人物传记、回忆录、谈艺录、体育杂志、青年刊物等,何祚欢广为涉猎。诗文、民歌、小调、俗词、俚语、戏文烂熟于心。
在武汉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,他的相声、演唱、快板已小有名气。到武汉第四职工业余中学教书后,在汉阳区说相声更是让其名声在外。1962年,区里让他尝试将小说《红岩》改编成评书,在青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。自小爱听评书,长大后又从中央电台、民众乐园等处“偷师”,让何祚欢评书功底不一般。这一次登台,让他一炮而红。当年5月至次年7月,何祚欢演出评书《红岩》200多场。
        1963年,热爱文艺的何祚欢调入武汉市说唱团,正式成为专业演员,师从团长李少霆,从事湖北评书表演。此后,何祚欢的评书作品《江姐上船》、《双枪老太婆》、《芒种喂马》等一部接一部出炉,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。地道的武汉话,再加上幽默的侃谈,何祚欢的湖北评书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,陶醉、征服了一代代的听众、观众。
        长期的艺术实践中,他不仅学艺孜孜不倦,而且善取众家之长,技艺渐精,最终称誉曲坛,1989年被列为“中国评书、评话十大名家”之一。50年来,何祚欢精品力作不断,屡获大奖。代表作有长篇《杨柳寨》、中篇《彩电风波》、短篇《天外姻缘》、《挂牌成亲》,评书《双枪老太婆》、《江姐上船》、《话说武汉》、《江城民谣》等,先后获得湖北省百花书会创作一等奖、演出一等奖,全国曲艺观摩调演一等奖,全国短篇作品一等奖,文华大奖,“五个一工程奖”等。上世纪90年代,他创作了“儿子系列”三部曲《养命的儿子》、《失踪的儿子》、《舍命的儿子》,改编成评书后登台央视表演,大获成功。
        何祚欢说评书儒雅、亲切、利索,极具观众缘。哪里有他,哪里就有笑声和欢乐。前些年,他为名牌栏目《都市茶座》创作的新段子,紧贴现实,紧贴民间,紧贴老百姓的喜怒哀乐,像刚从地里摘下的黄瓜,鲜嫩嫩,脆生生。说起武汉的历史掌故,文气充沛,如数家珍,他将湖北评书与武汉城市风格、武汉人的性格融为一体,到了“不似评书、胜似评书”的炉火纯青境界。他说:“这一辈子,武汉观众从没有让我在台上难堪过,这是很罕见的。我常常说,我服务了四代观众,他们是我的缘分和福分。一想到观众,我就忍不住动情。”
        由于评书表演艺术上的名声太盛,以致掩盖了作为作家的何祚欢。事实上,熟悉何祚欢的人都喜欢说他是个“百变书生”。这个“多面手”不仅写评书,还写曲艺、写戏、写小说。截至目前,他写下了700万字的各类作品。2006年,何祚欢出版凝聚了半生心血的8卷文集,多达270万字的评书、小说、散文杂文、自传和地方文史述评等,忠实记录了其半个世纪的曲艺与创作生涯。近两年,何祚欢一直在收集、整理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历史,追寻工商业发展的历史、生存状态、事业特征等,追溯这个商业大市的城市性格。目前,他已采访了100多名武汉工商业家族的后人,写了100多篇记录稿。何祚欢说,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说故事,有人说故事就会有评书。现在的茶馆越开越多,正是评书发展的好时机。(湖北日报记者 李新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