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近民间艺术,提升综合素质:江大学子考察孝感黄陂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6-11-24浏览次数:286

 

早春三月的第一天,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,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30名学生,在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人夏金钟、美术学院副院长彭燃和青年教师张汉军、杨巍的带领下,考察了孝感、云梦、黄陂的三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短短两天,学生们在惊叹于这一项项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奇葩,切身感受到在求艺道路上特别需要广泛地吸收各个方面的艺术营养,来拓展自己的艺术思维,并且认识到当前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传承和弘扬“非遗”,有效地开发“非遗”。

近年来,美术类专业十分重视将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的教学。张汉军、杨巍等教师先后申报了省、市教学研究课题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,在学生中组成“民间艺术工作室”展开一系列社会调研和项目实践,获得了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三等奖,此次考察既是这些项目的延伸,也是对吸收新生进入工作室的培训。

上午十点,师生一行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——孝感,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雕花剪纸。传承人徐惠斌在布置一新的工作室热情地接待了大家,详细介绍了孝感雕花剪纸的来历、特点和工艺,以及获得省市和国内外的荣誉。徐惠斌说:“孝感雕花剪纸历史悠久,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之瑰宝。起源于西晋,成熟于明清。具有剪纸剪和小刀刻镂的工艺特点和纸绣花样、枕花、鞋花、帽花、肚兜花、账帘花等品种,它融合了我国北方剪纸天真浑朴和南方剪纸玲珑剔透的风格,自成一体。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,是美化环境的佳品,收藏者的珍品,品位高雅艺术魅人。”徐老师在给学生们介绍了自己从事雕花剪纸的经历之后说:“干这一行,要有相当的恒心和耐心。只有全心投入,才可能达到真功。”随后表示,雕花剪纸需要传承,需要创新和开发,特别欢迎青年学生加入这个行列。

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观赏了一件件传统作品和开发产品,聆听了一个个生动的解读之后,又观看了徐惠斌老师的雕花剪纸演示,最让大家难忘的是还在这间工作室每人动手体验了一把。

当天下午,大家到达此行的第二站——云梦县梦泽影戏馆,这里正在表演该馆馆长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秦礼刚老人的皮影戏《金花招亲》,影戏馆场内声声的锣鼓、弦乐,满座悠闲的观众和打牌的老人,使学生们深深地被一种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所包围。据老人介绍:这里由他每年演出364天,演出剧目五年轮回一次。云梦皮影的特点是轻装简从,二人一台戏,前台演唱兼操纵,后台司击乐伴奏,可谓“一口述说千古事,双手舞动百万兵。”皮影艺人必须本领全面,既要会皮影制作,又要会唱西乡高腔,生、旦、净、丑角色一人担当。 到目前,这家影戏馆30年演出不断,曾接待来自美国、日本、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来宾,他本人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专题演出皮影表演。学生们在仔细欣赏之余,纷纷进入后台在老艺人的示范下操作了一次自我编导的皮影,一场下来兴味无穷。

第二天,师生一行来到了著名的“中国泥塑之乡”黄陂云雾山,考察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黄陂泥塑,在泥塑博物馆大院,摆满了多种造型的历史人物,工艺精湛形象逼真,让学生们领略到上世纪70年声名远扬的农民泥塑作品《收租院》的艺术风范,最吸引学生的还是展厅内所陈列和半成品的民俗系列泥塑产品《恭喜发财》、《万事如意》、《花开富贵》、《吃喝拉撒》、《财神》、《福娃》、《新娘》、新郎》等品种,大家兴奋地拍照记录或购买,一心要把这趣味横生的黄陂泥塑收藏进脑子里肚子里。

同学们通过两天考察和与民间艺人的交流讨论收获颇丰。大家从实物上发现,所有的民间美术均来自于生活,制作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,体现了原创。而一代代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继承和发展了这些草根文化,是可贵的文化遗产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,优秀的传承人在减少,但是这些艺术依然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受众,原滋原味有人喜欢,开发创新更受追捧。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,带动更多的同学来关注研究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,将民间艺术的精髓内化于心,创作出有民族气息、时代精神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 (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、美术学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