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强化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,将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,获取创作的新思路,2025年4月18日,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邀著名诗人、作家刘益善老师在J02B305举办了一场以“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”为主题的讲座活动。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桂成、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曾丹、人文学院徐迅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。
刘益善老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主题是“材料的获取”,第二部分主题为“内容的提炼”。
首先,刘益善老师指出材料的获取共分三步,最重要的第一步即是对材料的获取,刘老师风趣地将材料比作是做饭的配菜,指出要全方位的收集各种材料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。第二步是要到现场实地进行考察,做深入的采访,刘老师强调:“采访时不仅要抓住主要人物、核心人物进行采访,次要人物的采访也至关重要。”刘益善老师以其长诗《中国,一个老兵的故事》为例,向学生讲述了在采访张富清之子张健全时,张健全讲述的其父亲的生活点滴,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故事来源。刘益善老师提出第三步是要深入到采访人的内心深处,要将采访当作是与朋友进行深入地进行一场交谈。
刘益善老师在江大授课
接下来,在关于“内容的提炼”方面,刘益善老师形象地将内容的提炼比作是“做的饭好不好吃”。他以自己创作《迷失的灵魂》一书的经验为例,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思考作品立意应该是什么,经过不断思考和多次进行提炼后,他提出文章立意是要使政府、社会关注到社会基层的教育,在农村开展法治教育。
在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,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向刘益善老师进行了提问。对于同学们在写作上的问题与困惑,刘益善老师进行了耐心地解答。他还分享了一个写作的“秘诀”:自己的写作素材常常来自于朋友之间的交谈,他随身带着笔记本,随时记录下朋友们随口说的一句有趣的话或一个小故事,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。最后,刘益善老师鼓励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出发,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,将“材料的获取”与“内容的提炼”两大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,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。
刘益善老师与江大学生互动
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令他们受益匪浅,收获了许多关于写作的宝贵经验和技巧,增强了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(人文学院 沈子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