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2日,江汉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社团走进楚乐戏苑,在《狱卒平冤》的锣鼓声腔中开启楚剧探源之旅。《狱卒平冤》由“梅花双星”夏青玲、余维刚领衔演出,不仅通过AB角传承模式展现三代艺术家的薪火接力,更以惠民演出季的特别企划,让青年学子在剧场与白发戏迷的共鸣中触摸楚剧文脉。
作为楚剧现代化转型的里程碑之作,《狱卒平冤》自1985年横扫全国戏曲汇演十项大奖以来,始终以先锋姿态闪耀梨园。从19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中的“开放式结局”,到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光明续写,这部植根荆楚热土的经典,始终以市井烟火气勾连时代命题,用狱卒吴明的探案轨迹,映照着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智慧与人性光辉。
楚韵流芳处,照见人间正道的微光
——从《狱卒平冤》管窥中国戏曲的沉冤叙事
王雅煊
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231班
暮春时节的楚乐戏苑里,白发翕然的观众席间流淌着岁月的低吟。当吴明带着锁链踉跄着跌入冤案漩涡时,后排观众浑浊的眼眸中闪动的泪光,与青年学子们屏息凝神的专注,在剧场昏暗的光影里完成楚剧观演传承的接力。
《狱卒平冤》恰似一柄精巧的手术刀,将封建官场的腐肉与市井细民的筋骨层层剥露。不同于《窦娥冤》六月飞雪的控诉,这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楚剧经典,让底层抗争的火种在“江南明鉴”的匾额下倔强燃烧。吴明与靳大嫂这对“草根双璧”,以蝼蚁之躯撼动权贵高墙的壮举,既延续着窦娥悲怆的呐喊,更迸发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现代觉醒。当巡抚的朱笔终究为正义折腰,那穿透官场黑幕的微光,何尝不是照进现实的人文火炬?
剧场穹顶下,老票友沙哑的跟唱与新观众的悄声击节绕梁不绝。从《九人头》传统老戏脱胎的这出新传奇,在楚剧特有的悲迓唱腔里,既葆有荆楚大地的烟火气,又升腾着知识分子的思辨锋芒。吴明戴镣进京的背影渐行渐远,留下的不仅是沉冤得雪的畅快,更是对制度与人性的永恒诘问——当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依然存在,每个时代的“狱卒”都该是刺破暗夜的利刃。
戏述平冤,情动人心
——观楚剧《狱卒平冤》的传承与新生
吴婷清
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235班
时隔一年再访楚乐戏苑,恰逢楚剧《狱卒平冤》作为“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”入选剧目焕新上演。这部以司法公正为核、人性光辉为魂的楚剧经典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艺术魅力。
剧中狱卒吴明的三次抗争,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最具平民英雄特质的叙事弧光。从目睹杨春龙蒙冤时“越位作证”的率真,到贬为狱卒后“装病取证”的机敏,直至冒死上告的孤勇,这个“戴罪之身”的小吏以三次灵魂抉择,撕开了封建司法体系的虚伪面纱。特别值得玩味的是,相较于传统清官戏的宏大叙事,吴明挨板子时疼得龇牙咧嘴,偷证据时慌得手忙脚乱的细节刻画,让正义的实现充满市井烟火气,这正是楚剧“生活气息浓郁,人物行事接地气”的精髓所在。
夏青玲塑造的靳氏,颠覆了传统戏曲中女性“被拯救者”的刻板印象。这个丧夫守寡的女狱卒,既有扯着吴明耳朵训斥的泼辣,又有偷偷为吴明纳鞋的柔情,更在关键时刻化身智囊团。她亲自搜集了关键证据,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充满关怀与力量的女性风采。在谢幕环节,一名观众上台将鲜花递给夏青玲老师。夏老师将花高高举起,感谢戏迷朋友们的喜爱。随后,她将花递给了扮演吴明的青年演员张雷,这份传承与关爱令人动容。
这部经过四十年精心雕琢的楚剧经典之作,自1985年震撼京城荣获“十大奖项”以来,直至2025年依旧激情演绎,每次上演均能收获持久不息的喝彩。当年那部引发30多个剧种竞相移植的司法题材杰作,如今通过“两朵梅花领衔、新生代接力”的AB角传承方式,使得三代艺术家的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我们期待更多杰出的楚剧作品和楚剧艺术家被发现、被推崇,成为Z世代观众心中的永恒经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