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9日下午14:30,由武汉市文联与长江日报联合主办的“艺心向党 崇德尚艺”名家新秀大讲堂活动在长江日报演播中心一楼演播厅举行。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国家一级演员、2021“中国非遗年度人物”何祚欢,以《武汉话,这么美!》为题,通过地道的武汉方言演绎,带领观众品鉴武汉话的腔调之美、构词之妙与语用之雅,从语言细节中触摸老武汉的温润底色与城市品格。
讲座中,何祚欢以经武汉方言为例,拆解其音调起伏间的铿锵韵律与历史渊源。他提到:“武汉话的‘弯管子’腔调,藏着码头文化的直爽,也透着街巷里分的烟火温情;一句‘您家吃了冇’,‘有偏,有偏,您家’不仅是问候,更是老武汉人骨子里的礼数周全。”通过即兴评书演绎与方言情景再现,何祚欢将市井对话升华为艺术表达,现场观众时而屏息聆听,时而会心而笑。
作为湖北评书艺术大师,何祚欢特别强调方言对地方曲艺的根基意义,若方言失色,曲艺便失了魂。他以京剧中念白为例,解析声调如何塑造戏剧张力,并现场示范方言词汇的“音韵炼金术”——同一句话,音调稍变,或显诙谐,或透关切,尽显语言精妙。
当下,武汉方言的文化价值愈发凸显。从汉正街的“岔巴子”对话到户部巷的“热干面吆喝”,从《汉阳门花园》的方言吟唱到黄鹤楼文创的方言标语,这些“有声的乡愁”正成为城市文化认同的纽带。保护方言不是守旧,而是守护一座城的情致与调性。它让钢筋森林里留存住“里份”的烟火气,让匆忙的现代人仍能听见乡愁的悠长回响。
江汉大学非遗保护与研究社团10名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与活动。该社团长期致力于包括湖北曲艺在内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,社团成员王雅煊表示:“何老师让我们看到,方言不仅是语言,更是测量城市温度的尺子——它留存着市井的善意,也标记着文化的厚度。”